1、礼贤下士可不单单是嘴上几句话,而是要身体力行才是,当年刘玄德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下山,俺这赛张飞比不上主公,却是也不能让人说嘴的。 |
2、公元刘备三顾茅庐,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,即着名的"隆中对",随即出山辅助刘备。 |
3、想想当年的勾践,忍气吞声,为了自己的国家忍辱负重,卧薪尝胆,直至打败吴国,还有惟贤惟德,独占一方的刘备,曾经三顾茅庐请足智多谋的诸葛亮,不辞幸苦,他们多么伟大! |
4、刘备三顾茅庐,使诸葛亮一生感激涕零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己。 |
5、大名鼎鼎的刘备也放下架子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。 |
6、诸葛亮终于被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给打动了。 |
7、巴尔扎克曾有言,“善于等待的人一切都会及时来到。”倘若没有诸葛亮的善于等待,怎有刘备的三顾茅庐?倘若没有张居正的善于等待,怎有机会使之在瞬息万变的政治舞台上遇到一位明君?倘若没有李白的善于等待,怎会有他飘逸的诗篇中放浪不羁的自由情怀。 |
8、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相中了祝榆生,为此三顾茅庐。 |
9、刘皇叔三顾草庐于我,对我有知遇之恩! |
10、高校主动上门谈心也好,提供高额奖学金或者更优厚条件也罢,甚至反复纠缠不到黄河不死心,好歹都透着点“三顾茅庐”的诚意。 |
11、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,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,即着名的"隆中对",随即出山辅助刘备。 |
12、后受刘备三顾之礼,提出著名的《隆中对》,策动孙、刘联盟,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,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。 |
13、公元207年,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,请计于诸葛亮,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,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,联吴抗曹的道路,也称“隆中对策”。 |
14、刘备三顾茅庐,终于得见诸葛孔明,孔明一篇隆中对,令刘备如醍醐灌顶,不得不击节赞叹。刘备泣曰:恨不早见先生!只是先生隐居此间,怎么能对曹操、孙权及刘表等人形势如此熟悉呢?孔明大笑,附耳道:我“悄悄关注”了他们。 |
15、可是从古自今,“三顾茅芦”、“韩信受辱”都是被人高度称赞的,也没有因此而有失刘备和韩信的身份,反倒烘托了他们的身份。 |
16、难道就这样让到手的鸭子飞了?不行,觉对不行……要不哥也学学刘备刘皇叔?…咱来个三顾茅庐,厚着脸皮多去请几次?哥感动天,感动地,难道感动不了你? |
17、历史佳话可是名垂青史呢,就像那古书里说的‘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’,那不就是一段佳话吗? |
18、在风雨交加的夜晚,他独自来到那座草庐三顾,希望挽回曾经的友谊与信任。 |
19、三顾草庐,始知一缕清风,悠然才情在岁月中绽放。 |
20、三垓是中国古代时期的一种计量单位,用于指代巨大的数量,如传说中的诸葛亮三顾茅庐,展现了他深远的智慧和决心。 |
21、三顾草庐,寻觅着志同道合的知音,终于在茅庐间,找到了心灵的归宿。 |
22、刘备三顾草庐,求诸葛亮出山相助,这是对才能的极度尊重和执着追求。这句话在现代可以这样用:为了寻找合适的团队领导,公司的CEO亲自上门三次,真是三顾草庐啊。 |
23、刘备三顾草庐,终于请到了卧龙诸葛亮,这是他们共同创造历史的开始。 |
24、刘备三次上山请诸葛亮出山,这是他对天下大事的执着和对人才的尊重的体现。他说:“卧龙诸葛亮,我愿意三顾茅庐,直到你出山。” |